中国外汇市场已然成为中国老百姓可选择的理财产品之一,参与投资者成逐年上升趋势,一个国际型的理财产品,一个全世界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市场在中国外汇市场整体发展形势将是如何?外汇交易师今天详细整理了所有外汇的发展史,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也需要系统的了解外汇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走向我们!
外汇已然成为中国老百姓可选择的理财产品之一,参与投资者成逐年上升趋势,一个国际型的理财产品,一个全世界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市场在中国整体发展形势将是如何?
外汇保证金交易,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在欧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合法的交易,交易商和交易行为受到政府的监管。而在中国大陆,外汇保证金的发展,却是经过一番波折,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大陆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历史与现状。
1992-1993年
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就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个人的参与。
由于国内绝大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
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交易)。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一直持有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8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外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外汇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外汇实盘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2006年6月
开始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个人远期外汇业务,不但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外汇交易的新途径,还首次采用保证金模式,这在很多人来看是中国外汇保证金交易闸门开启的重大信号。
2006年9月
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开通满金宝业务,开始试行外汇保证金交易,该业务试行成功后将在全国进行推广,该项业务最大特点是可多空双向交易,可将资金5倍放大,即帐户上2000美元,可进行10000美元的交易。专业人士表示,该业务规则是建立在保证金交易方式之上。这是国内银行首次推出外汇保证金业务,它标志着长达十多年之久外汇保证金禁令正式放开。
2008年10月底
随着交通银行“满金宝”外汇杠杆交易业务的停止,国内银行全面停止了具有杠杆性质的外汇保证金业务。但是由于外汇投资的各种优势,加上国外成熟外汇经纪公司相对于银行的各种优惠条件,国内外汇投资者更多的把目光投向国外的外汇经纪公司,通过海外账户进行外汇投资。
但是当时由于网络的限制还有语言的限制,实际上能够真正会做外汇的人少之又少,国内很多投资者并不知道外汇交易。
2010年至今
一部分海外平台纷纷涌入中国,在中国建立办事处,开始以中文建立网站,才使得很多投资者纷纷开始了解外汇到底是什么,如何交易外汇,加上12年之后网络支付的畅通,避免了之前只能用电汇入金的方式,外汇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下面我们来说说外汇的发展前景如何?
发展前景(一)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金融交易虚拟化和自由化的国际潮流,了解网络交易的渗透能力和竞争力。从促进中国外汇市场金融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加快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建设的大局出发,破除旧观念,展现新思维。网络交易是挡不住的世界潮流。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无论是期货还是外汇,无论是实盘的还是保证金杠杆式交易的,网络上什么都可以买卖,买卖也越做越好。
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外汇市场的现货买卖,就好像商品买卖一样,什么形式都行。有买的就有卖的,政府很少干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信息直达每台计算机,操作平台也延伸到家庭,这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因此,普通投资者可以借助网络走进国际市场,为市场注入最具生命力的新鲜血液。
在对2004年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统计中我们发现,外汇交易量比前两年有了惊人的增长,每日平均接近2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其它虚拟金融产品的增长。而在全部外汇交易中,即期、远期、互换和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占比分别为20%、6%、32%和42%。所谓网络炒汇主要指场外衍生品交易,即保证金杠杆式交易,其在整个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大于40%,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网络炒汇发展快速,这其中有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在通常的中国外汇市场交易系统中有三种模型:下单交易、询价交易、直接点击交易;而在市场上的外汇交易一般又存在三种方式:限价交易、限时交易、点差交易。从效率上讲,直接点击交易肯定胜过下单交易和询价交易,而点差交易又比限价交易和限时交易更机动灵活,风险可控性高。在网络炒汇平台出现以前,能够直击操盘的只有银行或坐市商的操盘手,投资者只能采取下单交易或询价交易,这无疑会降低效率并贻误战机。而电子商务的出现,特别是网络交易平台的设计日益成熟之后,专门为投资者设计的网络操作平台可以使投资者本人直接操盘进行点击式交易,而且既可以限价、限时,(在波动幅度很小的区间内随时买卖)。所以,它是交易手段的革命。
发展前景(二)
汇市可说是最“干净”的投机市场:投资者不用劳神于每支股票的业绩,不用担心期货多空双方的内幕交易,每日巨额的成交量,使任何机构也没有坐庄的勇气,索罗斯、巴菲特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普通投资者一样可以了解到,全球的投资者和投机人都在相同的时间看着相同的报价和图形,数十家网络交易平台和几千家做市商将全球几千万投资者和投机人连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否赚钱是由自己的本事决定的网络外汇交易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必然大量地转移为储备;其次是因为转移为储备的财富很少有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机会。大家都经历了负利率、股票跳水、期货血本无归等等的现实,就是房地产,若作为投资保值工具也要打上问号,很多情况下房租可能抵不上按揭贷款利息。
对目前国内投资者来讲,中国外汇市场是风险小而机会大的投资选择,特别是网络中国外汇市场交易,相对于实盘风险更小,更适合小资金进出;还有一个关键点,中国的投资者在过去的相当时间内与世界是隔绝的,不仅资金不能自由进出,信息也见不到。
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进步,信息无国界,资金难设界,跨境交易不可阻挡。这些因素使网络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目前世界上的金融商品市场有许多种,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股票市场、利息市场(包括债券、商业票据等)、黄金市场(包括黄金、白金、银)、期货市场(包括粮、棉、油等)和外汇市场。
发展前景(三)
中国外汇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资本投机市场历史要比股票、黄金、期货、利息市场短得多,然而,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今天,中国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已达4.5万亿美元,其规模已远远超过股票、期货等其它金融商品市场,已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股票的交易额只有几近百亿美元,东京证券交易所每天股票的交易额也才几百亿美元。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1990年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7万亿美元,与当年100万亿美元的外汇成交量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可见,中国外汇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也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市场。
如此庞大的中国外汇市场,是在近30年,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壮大的。就最大的外汇金融中心伦敦来讲,每日外汇的成交额,1986年为900亿美元,1989年为1,870亿美元,1992年达3,500亿美元,可以说每3年翻一番。从全世界每日的外汇交易额来看,1989年为5千亿美元,1991年为7千亿美元,1992年已达1万亿美元。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一种商品所无法比拟的,08年统计的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已超过4.5万亿,成长速度让人惊讶!现在的速度更是不可估计。基本上大众都会对外汇有个基础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外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是否能够成为我们以后真正意义上面的投资,我们追根溯源看看世界的长河!
人类文明以有几千年的历史,
一、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对本位制。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由于维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禁止输出,金本位制陷于崩溃。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以存放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外汇资产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殖民地国家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无力恢复金本位制但又未采用金块本位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推行金汇兑本位制。
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国家货币保持着固定比价,金汇兑本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必然受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削弱了的极不稳定分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全部瓦解。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后,30年代的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主要的三种国际货币,即英镑、美元和法郎,各自组成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结果国际贸易严重受阻,国际资本流动几乎陷于停顿。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国际金本位制已经推出历史舞台。各个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各国外户管理的加强,使国际金融位置更加不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局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思计划”。
以美国财政部官员名字命名的“怀特计划”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称为“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怀特计划”反应了美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强盛,从而试图操纵和控制基金,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对此,尚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英国当然不甘示弱。为了分享国际金融的领导权,英国于“怀特计划”发表的一天抛出了“凯恩思计划”。
“凯恩思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清算联盟”方案,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思提出的。这一计划的内容明显对英国有利。
经过长达3个月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布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此同时,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在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按此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当黄金官价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炒家冲击时,各国政府要协同美国政府进行干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基金组织各会员国的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政府根据上述黄金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但不得轻易改变。汇率波动幅度应维持在固定比价的上下1%以内。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发生联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许多国家还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有的甚至还用美元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与战前不同,主要区别是:
(1)国际储备中黄金和美元并重。
(2)战前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有英镑、美元和法郎,依附于这些通货的货币,主要是英美法三国各自势力范围内的货币,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而美元却是惟一的主要储备资产。
(3)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所以这是一种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
(4)虽然英国在战前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没没有一个国家机构维持着国际货币秩序,而战后却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对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双挂钩原则,结束了战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动荡混乱状态,使得国际金融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这为战后50~60年代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算能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黄金供应不足带来的国际储备短缺的问题。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了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汇率的波动受到严格的约束,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对于国际商品流通和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有利。
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些工业国家,尤其是一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会员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使它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得以正常进行,从而有利于世界的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国际货币合作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事例,它为稳定国际金融和扩大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事实上,该体系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战后,由于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但这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3、汇率机制却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自20世纪50年代始,上述种种缺陷不断地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从而终于在70年代使其陷入崩溃的境地。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但是世界黄金储备的71.2%达245.6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从而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5美元1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协定”、“巴塞尔协定”、“黄金总库”以及组成“十国集团”签定“借款总安排”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如此,也未能阻止美元危机的再度发生。
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更加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对外债务急剧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巴黎市场的金价涨至44美元1盎司,美国的黄金储备半个月之内流失了14亿美元。“黄金总库”被迫解散,美国与有关国家达成“黄金双价制”的协议,即黄金市场的金价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仅限于各国政府或中央一那还能够向美国兑换。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971年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降至102美元,不及其短期债务的1/5。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之一就是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停兑黄金以后,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极度混乱,西方各国对美国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经过长期的磋商,“十国集团”于1971年2月通过了“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贬值7.89%,黄金官价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货的汇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为不超过货币平价的上下各2.25%。此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未好转,1973年1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又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元被迫再次贬值,幅度为10%,黄金官价升至42.22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外汇市场重新开放。抛售美元的风潮再度发生。为维持本国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欧共体作出决定,不再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实行联合浮动。各国货币的全面浮动,使美元完全丧失了中心货币的地位,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瓦解。
三、牙买加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安,各国都在探寻货币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第一次修正案是1968年,授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特别提款权),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一)牙买加货币协定的主要内容
1、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根据该协定,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即增长33.6%,各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也有所调整。
2、汇率浮动合法化。1973年后,浮动汇率逐渐成为事实。修改后的基金协定规定,会员国可以自行选择汇率制度,事实上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制并存。但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同基金组织协商,并接受监督。浮动汇率制应逐步恢复固定汇率制。在条件具备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实行稳定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新的条款废除了原协定中所有的黄金条款,并规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之间可以在市场上买卖黄金;会员国间及其与基金组织间,取消以黄金清算债券债务的义务;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部分出售,部分按官价退还原缴纳的会员国,剩下的酌情处理。
4、规定特别提款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新协定规定,特别提款权可以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也可以供有关国家用来清偿对基金组织的债务,还可以用作借贷。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用按市价出售的黄金超过官价的收益部分,设立一笔信托基金,向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最优惠的条件提供援助,帮助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扩大基金组织信用贷款的额度;增加基金组织“出口补偿贷款”的数量。
(二)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断削弱,而德国马克、日元的地位则不断提高。在这个体系中,各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把本国货币盯住多种形式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除了汇率机制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
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加,资本流动的规模及参与的国家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过程,即资本跨越国界,到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方面或金融方面的投资和投机活动,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是指资本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的需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的流出和流入,也就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一体化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趋扩大。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资本的最大提供者,同时也是最大需求者。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各国经济的需要,纷纷放松资本管制,为资本的大规模输出,输入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下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筹资证券化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变化
最近20年中,以国际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的直接融资在国际资本市场逐渐取代以银行团贷款为主的中长期间接融资,进而呈现出筹资证券化的特征。也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转折。
(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场所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资本项目发放的浪潮。
(三)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
在主要工业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超过其GDP值。
机构投资者中发展最快的就是对冲基金。据总部设在波士顿的一家咨询调查机构公布的报告,1990年对冲基金有1500家,资本总额500亿美元,而1998年,对冲基金有4200家,资本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注册的约51%,管理的资产占对冲基金总资产的30%。很对对冲基金在离岸注册,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便是在加勒比海的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对冲基金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冲基金多为私募,受到的监管比较少。二是对冲基金属于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投资基金,他们即可以从事普通的证券投资业务,也涉及商品和金融期货投机;可在各地区进行套汇套利交易。三是大量运用投资杠杆。就是用现有的资本或证券资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取贷款。凭借其资金实力及经营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他们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在实际中,资本流动常常由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常常可以划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一)、资本流动的期限或投资者的目的来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长期资本流动。主要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者未规定使用期限的流动资本。它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银行信贷等形式。
2、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者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他的形式多样,十分复杂。
(二)、按资本流动的方向划分,国际资本可分为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1、资本流入。是指资本从国外流入国内。它意味着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或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
2、资本流出。是指资本从国内流出国外。它意味着本国对外国的资产增加,或本国在外国的负债减少。
(三)按具体表现类型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划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
国际资本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流动,都将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着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动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潜伏着巨大的危害。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1)、传统福利分析。这与贸易类似,不同的是资本交易只有一种产品即货币。在各国国内资本收益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资本项目开放,收益率的差异就会导致资本的流动,使资本的效率提高,福利增加。
(2)、分散风险。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特别是流动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近年来资本项目的开放的研究重点转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的风险承担和风险分散。
(3)、减少管制成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资本管制的效力越来越弱,因而实施资本管制的成本越来越高。此外,资本管制导致资本外逃增加,实行资本项目的开放有利于降低上述资本管制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1)、对经济主权的冲击。一国经济主权主要表现在发钞、征税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资本自由流动后,这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
A、货币替代对一国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货币替代是经济实体在一定的利率、汇率、税收等差异的情况下,因追求资本安全和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由外币代替本币职能的现象。货币替代的过程通常是从外币替代本币作为价值储藏开始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外币存量以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分别在价值储藏、价值计算和转移支付方面替代本国货币的职能。广义的理解包括留在国外的外逃资本。
由于外国货币不仅作为保值手段,而且还被作为计价手段和支付手段,从而排斥处于劣势的本国货币,国家为了使国人增加对本币的需求,都采取提高本币的存款利率,在短期内会奏效,如果不真正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局面难以维持。如实行强制政策,就刺激资本外逃。所以货币替代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动态过程,使得国内的宏观需求管理极为困难。
B、税收。税收的依据都是领土原则,即在管辖地域内对收入和经济活动有征税权利。资本项目自由化日益制约政府在控制税制和税率方面得选择。
C、使以封闭经济为依据的传统货币政策失灵。在当今,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的存在,提高利率会诱使国外资金流入,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反之会造成资金外流,国内投资规模很难扩大。
(2)、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A、资本大量流入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
B、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出现。把不流动资产转换成流动资产后,国内外经济、金融的不利因素都会导致对金融机构的挤兑。挤兑又导致大量资本的流出,在缺少足够的国际储备的情况下,将造成货币的贬值;反过来,预期货币贬值会加重对金融机构的挤兑,加重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可以说,金融机构创造的流动性越多,挤兑的临界点就越低,轻微的国内投资收益率下降或国外利率的提高就会导致银行货币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发生。
上一篇:外汇知识丨影响外汇交易的经济数据
下一篇:炒外汇知识是最重要的吗?